【中国网】突出民族特色 创出湘西亮点
校园新闻
【中国网】突出民族特色 创出湘西亮点

来源:【】     更新时间:【2010年09月17日】     【打印本文

湘西自治州民族广播电视大学创办于1983年,是湖南省唯一一所设置于民族自治地区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高等学校。建校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省电大的关怀扶持下,努力克服民族地区经济底子薄、信息闭塞、观念滞后等主客观因素,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湘西民族教育开辟了一块崭新的天地。学校现有教职工56人,共有各类在籍学生3109人。学校现已形成了一个以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依托,多层次、多渠道、多专业的办学格局;确立了由一校六站组成的覆盖全州的电大教育教学网络,此外,还与湘鄂川黔四省边区电大建立了电大教育研究协作关系。学校实施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为湘西培养了大量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为构建湘西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提供了主阵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清晰的办学定位

    学校根据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行动振兴计划》的精神和要求,明确了办学思路,确立了以开放教育为主、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为辅的办学指导方针,学校的办学定位是:第一,从事现代现代远程教育,为构建学习型的社会服务;第二,构建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使学校成为湘西州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中心、管理中心和服务中心;第三,从事各类非学历证书教育和培训;第四,积极发展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二、完善的办学条件

    建校以来,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艰苦努力,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不断改善,特别是迈入新世纪后,学校在州委、州政府 、省电大和州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把握机遇,负重发展,为实现湘西电大教育从广播电视时代向现代远程信息化时代的历史性跨越和转变,付出了超乎寻常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随着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铺开,学校办学条件有了质的飞跃,学校建筑面积逾16320平方米(含一栋教学大楼,三栋教工宿舍,两栋学生宿舍,一栋实习厂房及一栋集学生食堂、图书室、会议室为一体的综合楼),各类教学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可同时容纳700人住校学习与生活。学校现有固定资产981.20万元,其中,电教、网络、计算机等教学仪器设备设施303.30万元,图书资料5万余册,各种期刊100余种。为满足电大办学需要,学校分别租用2M数字专线和100M光纤线路各一条,装备了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和电大在线教学平台,实现了与中央电大、省电大点对点的互接及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网络教学设施设备先进,教学资源丰富。借助中央电大、省电大开发的“电大在线”教学平台,学校共享全国优秀的教学资源,学生足不出户,即可借助互联网,随时点击、浏览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教授的讲课视频,并在网上实现实时、非实时交流互动。

    建校以来,学校狠抓系统建设,各县电大站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各县电大站均建立了卫星接受系统、多媒体教室、“电大在线”教学平台等教学设施,能接受卫星数据信号,浏览并下载三级远程教学平台教学资源,能满足学员网上学习的需要。各县电大站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办学实力不断增强。教学设施的完善为电大教育向下延伸创造了条件,增强了系统的生命力。

    三、规范的教学管理

    建校以来,特别是伴随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研究项目的开展,学校师生员工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转变。学校按照省电大提出的“123”教学模式,结合湘西电大开放教育学员自身的特点和各教学点的不同办学条件,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化,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自学——导学——督学——乐学”教学模式。按照省电大“三化”管理模式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侧重管理,制定了《听课制度》,通过听课活动的开展,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学校对开放教育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严格规范管理。一是精简面授,打造网络教学理念,抓好专业责任教师负责制。开放教育课程责任教师进行了课程一体化设计,50%的课件使用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上课,并在本校BBS和“电大在线”教学平台开设讨论区,积极开展了网上作业测评、答疑和网上学习小组活动。二是加强网上学习的管理与监控。为使学员将网上学习这一环节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湘西电大网上学习管理规定》,细化了环节要求,加强了网上学习和教学的管理力度,网上学习环节全省排名稳居前五名。三是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一方面学校加强资源建设和资源整合力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学校制定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整合科研课题实施方案》,狠抓网上学习教学活动的落实和网上教学资源自建工作。另一方面提高网上资源的利用率。学校将各课程的一学期教学活动安排和学习资源制定成学期“教学导学表”,作为学习资料提供给学生,并在学习平台上专门建立“课程导学系统”,设置开放教育专业导学栏目。该栏目分课程导学、辅导员、专业导学三大块,及时向学员推荐学习资源。四是严格形成性考核管理,认真落实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完善了形成性考核制度,使其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学员形成性考核成绩必须由班级辅导员、课程责任教师、班干部及教学科相关人员一起根据学员面授到课率、完成记分作业、参加课程实践、参加网上BBS讨论、参加小组学习及做学习笔记等情况进行综合测评,对所有学员的形成性考核成绩表都按班级建档,为此,学校按照上级电大的要求,专门建立了档案室。另外,凡是有实践课程或实践课程的学员必须完成课程实践或实验,要求所有学员到学校指定的实践基地和实验室进行实践或实验,并派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五是加强毕业论文指导。为了使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更加规范,学校开办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培训班,各电大站、教学班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辅导员参加了学习。学校毕业论文(设计)最终合格率达95%。开放教育教学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四、创新的教学形式

    在试点实践中,还根据开放的特点与要求,结合湘西州实际,积极主动地探索在老、少、边、穷地区开展开放教育的路子。针对湘西州经济不发达,网络不畅,学生上网学习困难的实际,学校努力寻找,大胆探索网上学习的其它实现形式。2003年,学校提出了“送网下乡”的新举措,斥资10万余元,装备了由一台服务器,四台笔记本电脑组成的“电大在线”便携式教学局域网,选择了全州开放教育学员相对较集中的七个偏远乡镇作为“送网下乡”学习服务点。学校组织专门班子定期巡回送网送资源下乡,扫清网上学习死角,缓解学员无网可上和“上网难”问题,为学员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得到上级电大的充分肯定和偏远乡镇学员的欢迎。针对湘西州少数民族学员多,学习观念更新难度大,对开放教育这一学习模式适应性较差,普遍存在心理顾虑的实际,我们加强了对学习小组活动的指导与监控工作。学校建立了若干示范性学习小组,指定专业课教师帮助小组制定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案,并全程参与辅导、指导,充分发挥了协作学习的优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

    五、深入的课题研究

    建校以来,学校鼓励广大教师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和工作实际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课题研究,为现代远程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学校自2000年进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笼子后,学校教职员工积极探索,勇于开拓,进行了生动的、卓有成效的实践,取得了多项令人瞩目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近年来,学校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国家级7篇,省级26篇,出版专著1本。学校浓厚的科研氛围,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和办学理念的转变,办学理念已从传统教育的以学校、教师为中心,转向到以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中心,学校和教师为学生学习提供及时的学习支持服务,更加贴近成人学习的特征和实际,贴近当代成人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六、斐然的办学成绩

    学校积极服务于湘西经济社会发展主题,办学成绩斐然。自建校以来,先后开设了文史、理工、经济、师范、中专等五大类的45个专业,招生2.6万名,已毕业2.4万多名。在他们当中,涌现出了“五一”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少数民族优秀企业家、全国“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全省优秀侦察员、全州十大新闻人物等典型人物。,在他们当中,有的成了党政机关的新生力量,有的成了企业管理骨干分子,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湘西州社会各界人士盛赞湘西电大为“振兴湘西经济的人才工作母机”。此外,各类非学历证书教育和培训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据统计,自1987年以来,学校共开拓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非学历教育12个,培训各类学员12000余人次。其中以英特尔®未来教育、公务员和保险代理人培训与考试规模最大,最有示范作用。学校的办学得到上级行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1998年,学校顺利通过省教委办学水平评估,被评为“优良学校”; 2006年4月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估为“开放教育优秀试点学校”。

    在前进的道路上,尽管学校还面临首许多急待解决和克服的困难,但我们坚持改革和“试点”的信心与决心却从未动摇和改变。我们将继续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民族地区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新路子,不断总结经验,开拓进取,用辛劳和汗水谱写湘西电大发展的新篇章。